上海市上海农场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上海  网站备案:沪ICP备05016353号

【“四史”学习教育】“党史”小课堂

2020/08/31 15:34
【摘要】:

【“四史”学习教育】“党史”小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今天就让我们来回顾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早期组织

1920年初,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人开始酝酿建党的问题。在法国留学的蔡和森则明确提出应该建立“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代表的帮助下,上海、北京、武汉、广州、长沙、济南等地的先进知识分子,建立了党的早期组织。在法国和日本留学的青年学生,也成立了党的早期组织。

2、正式成立

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日召开,而党的诞生纪念日是7月1日。为什么两者的时间不一致呢?为什么7月1日成了党的诞生纪念日呢?

把7月1日作为党的诞生纪念日,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提出来的。当时,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提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十七周年纪念日。”这是中央领导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七一”是党的诞生纪念日。

当时在延安的曾经参加过一大的党的创始人只有毛泽东、董必武两人。他们回忆一大是7月份召开的,但记不清楚确切的开会日期。因为缺乏档案材料,一时无法查证,所以就把7月1日确定为党的诞生纪念日。

党的一大开幕日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由党史工作者考证清楚,根据新发现的史料和考证成果,确定一大的召开日期是1921年7月23日。

虽然党的诞生纪念日并不是党的一大召开的具体日期,但“七一”这个光辉的节日已经深深地铭刻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心中。它成为人们每年进行纪念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成为中国节日文化的一部分。

3、名字由来

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1920年9月1,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中,曾称“吾党”为“社会党”,后来才改称为“共产党”。

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一名称的是蔡和森。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正在留法勤工俭学的他,在给毛泽东写的两封信中,详细地研讨了共产党问题,提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他在对西欧各国共产党特别是俄国共产党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建党步骤,其中包括“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

在此前后,陈独秀在上海,李大钊、张申府在北京也通过信函讨论了党的名称问题,决定采用“共产党”作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名称。

 

二、遵义会议: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

85年前,中国共产党在黔北重镇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和军事战争等重大问题,并确立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遵义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解决了当时最紧迫的军事问题,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从1931年9月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成立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左”倾路线时期,其最大恶果就是排挤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这样一来,原来胜利发展的革命形势遭到全面破坏,革命事业受到严重损失。中央红军从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完全照搬苏联红军的正规战战法,把过去苏区反“围剿”的经验抛得干干净净,最终导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中央红军主力退出中央根据地,被迫长征。

在历史危急关头,遵义会议对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军事问题经验教训进行总结,会议认为:“一切事实证明,我们在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我们不能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的主要原因,一切企图拿党的正确的路线来为军事领导上的错误路线做辩护是劳而无功的。”会议认为:“在目前中国国内战争的阶段上,在我们还没有大的城市工人的暴动,白军士兵的哗变的配合,在我们红军数量上还是非常不够,在我们的苏区还只是中国的一小部分,在我们还没有飞机大炮等特种兵器,在我们还处于内线作战的环境,当着敌人向我们进攻与举行‘围剿’时,我们的战略路线当然是决战防御,即是我们的防御不是单纯防御,而是为了寻求决战的防御,为了转入反攻与进攻的防御。”

遵义会议肯定和确立了毛泽东决战防御军事路线的战略战术原则。刘伯承回忆:“遵义会议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以为我渡江北上却又远途回击,处处主动,生龙活虎,左右敌人。”“这些情况和‘左’倾路线时期相对照,全军指战员更深刻地认识到:毛泽东的正确的路线和高度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艺术,是使我军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保证。”

正如胡绳所言:“后来的历史证明,遵义会议不只是军事路线和领导的改变,而且改变了政治路线,展开了新局面。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后再来看,遵义会议的意义可大了。没有遵义会议,很难设想在抗日战争中党和军队的力量能够有如此大的发展,很难设想能这么快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在遵义会议召开14年后,中国革命就取得胜利,这是事前不能设想的。现在回顾起来,是遵义会议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定基础。”

 

三、历史人物代表

1、陈望道(1891年1月18日—1977年10月20日)

中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学习文学、哲学、法律等并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 回国后任复旦大学校长、上海大学等高校教授。他翻译了中国第一篇《共产党宣言》,担任过旷世巨著《辞海》总主编,撰写了《漫谈"马氏文通"》和《修辞学发凡》等专著。

100年前的8月,陈望道首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面世。这一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标志性著作在中国的问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为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助推作用。鲁迅先生就说,“望道在杭州大闹了一阵之后,这次埋头苦干,把这本书译出来,对中国做了一件好事”。

为近代中国找到一条全新革命道路指引了正确方向。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出版,犹如一束亮光,照亮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道路。陈望道对《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及出版,进一步照亮了中国革命先驱在漫漫长夜里摸索前行的道路,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提供了全新选择。

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影响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0年8月,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等人在上海成立了共产党上海发起组。中译本在全国各地的流传,极大地提高了早期共产党人的思想觉悟、政治水平和理论素养,对促进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发展,对中共正式建党起到了思想引领和理论指导作用。为中国革命的快速发展夯实了人才支撑。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先后走上革命道路。

而陈望道也在翻译和传播《共产党宣言》的过程中,进一步完成了世界观和政治信仰的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真理传播、中国工人运动启蒙和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组织者。

2、尹灵芝(1931年—1947年)

尹灵芝出生在寿阳县赵家垴村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尹尔恭自幼给地主放羊、扛长工,成家后常年走乡串户,靠打铁、弹棉花养活家人。母亲为生计所迫,在省城太原当奶妈。年幼的尹灵芝与二姨杜二凤相依为命,早早挑起了照看弟妹、操持家务的重担。6岁时,母亲和弟弟相继离开人世,小小年纪的她便饱尝人间的艰难辛酸,有了与年龄不大相符的成熟和倔强。

1940年,党的抗日工作开展到寿阳县,赵家垴村也成立了抗日组织。杜二凤成了党的地下交通员。尹灵芝经常帮助父亲和二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抗日工作。村里办起抗日小学后,成熟、勇敢的尹灵芝被选为赵家垴村的儿童团长,组织带领小伙伴们学唱革命歌曲、学打霸王鞭、站岗放哨、送情报、监视汉奸、宣传抗日等,她一丝不苟、尽职尽责。

1945年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此时,身为赵家垴村妇救会副主任的尹灵芝积极组织群众挖地道、发动妇女做军鞋,还带人上火线送饭、运送伤员。日本投降后,阎锡山军队把枪口对准了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1946年9月,留村工作的尹尔恭和另外5名共产党员为保护乡亲们,被之前遭清算的地主、汉奸组织起的复仇队杀害,15 岁的尹灵芝成了孤儿。但她从父亲、二姨、区干部和八路军的身上懂得了什么是信仰,懂得了共产党、八路军就是自己的亲人。

尹灵芝剪掉辫子,擦干眼泪,递交入党申请书,更加忘我地投入到革命斗争中。1947年5月,寿阳县解放,尹灵芝参加了区委组织的反奸清算训练班。回村后,她发动群众清算本村和野雀坡等地的地主、汉奸,其中包括她的伯父尹尔温和堂兄尹政。同年7月,经历了残酷斗争的考验,16岁的尹灵芝被破格接收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因为胆大能干、有号召力,尹灵芝在方圆几十里都很有名气。

1947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各个战场捷报频传。出于形势发展的需要,驻寿阳一带的人民解放军奉命奔赴其他战场。阎锡山军队卷土重来,重新占据了寿阳城和宗艾镇等地。尹灵芝组织群众开展地雷战、游击战,与阎军作斗争。由于敌我悬殊,形势逐渐恶化,大批群众遂向山中转移。尹灵芝组织群众将万斤公粮运进村头的麻地沟掩藏后,退到山里。

1947年10月19日,为了给藏在山中的群众带回活命粮,尹灵芝再次带人回村抢收秋粮,结果被反动分子发现,并向乡公所告密。当地叛徒李凤翥带着反动武装“自卫队”和阎军四十九师一个营扑向赵家垴村。危急时刻,尹灵芝沉着冷静地带领群众撤退,途中发现村粮秣员罗世宽等仍在村里,便不顾自身安危,再次进村,带领数名群众再次突围。此时的赵家垴村已经被敌人包围。尹灵芝率罗世宽等人躲进窑洞,阎军发现后喊话要他们出来,否则就扔手榴弹。为掩护大家,保证1.8万斤公粮的安全,尹灵芝毅然走出窑洞,被敌人逮捕。

尹灵芝被阎军押往宗艾镇。在被关押的15天里,敌人先后对尹灵芝进行过多次审讯,在钉竹签、烙铁烫、坐老虎凳、浇开水等酷刑折磨下,尹灵芝浑身上下血肉模糊,右眼被挖、左腿骨折,但她始终只字未吐。

1947年11月3日,尹灵芝和几位难友被押往阎军在宗艾镇瑞祥寺设下的刑场。敌人叫嚣道:“3分钟内招供,可免一死。”尹灵芝怒斥道:“你们今天杀死我,解放军回来会给我报仇,只怕你们死的时候不如我这么刚强!”尹灵芝昂首站立在溅满鲜血的铡刀旁,响亮地回答:“没有人不怕死,心中有信仰就不怕死!”凶狠的敌人恼羞成怒,下令行刑,先用铡刀铡断了她的双腿,又将她拦腰铡断……鲜血染红了铡刀,也染红了尹灵芝身下的土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年出卖、抓捕和杀害女英雄尹灵芝的凶手悉数落网,全部受到应有的惩罚。1965年3月,山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尹灵芝为革命烈士。之后,寿阳县太平村、寿阳县城和英雄的家乡赵家垴村分别修建起尹灵芝烈士陵园、纪念馆和纪念亭。2005年至2007年,寿阳县重新选址,在县城东灵芝公园内修建尹灵芝烈士纪念馆新馆。如今,烈士纪念馆已被中共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多年来,前来参观、缅怀先烈者数以百万计。

3、任弼时(1904年4月30日-1950年10月27日)

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组织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共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湖南湘阴县塾塘乡唐家桥(今属汨罗市)人。1904年4月30日生于乡村教师家庭。曾就读长沙明德中学、湖南第一联合县立中学。1920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5月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2年底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延安期间,任弼时工作繁重,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但不管怎么忙,他都时刻关心群众的疾苦,经常抽出时间深入农民家庭,问寒问暖,帮助解决困难。在他看来,革命不是为个人的利益,也不是为个人的名誉地位,而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求解放、谋利益,必须“从照顾群众的利益出发,从照顾群众的经验出发,从依靠群众的力量出发”。

盛夏的一天下午,任弼时走出办公窑洞,出枣园的大门向平川里走去,一路上只见满川的玉米晒黄了叶子,心里不免焦灼不安。正巧碰上几个农民在浇地,可水流很小,半天也浇不了一块地。任弼时走上前询问,才知老乡们浇地的水渠年久失修,到处渗漏。他发现水源没问题,只要修好渠,就可以解决农民的燃眉之急,他立即向毛泽东汇报,毛泽东表示同意并交任弼时负责。于是机关干部全部出动,日夜奋战,没用一周,一条长6公里、宽4米的大渠就修成了,枣园周围1400亩的土地当年受益。水渠修好后,村民们引水浇地,干枯的庄稼又恢复了勃勃生机。人们非常高兴,给这条渠取名为“幸福渠”。

一天,天色已晚,任弼时骑着马回枣园,遇见一些农民扛着锄头回家。当得知农民们正在抗旱除草,非常辛苦,所以才干到这么晚,于是他策马掉头,在农民干活的地上跑了一圈,仔细察看。第二天,他带着一大批干部战士扛着锄头来到地里。农民直喊:“这怎么行?你们都是办公事、办大事的,这点小事也惊动你们,叫我们怎么过意得去?”任弼时笑道:“这也是公事和大事呀!”他戴上大草帽,挎一壶水,提着锄头带头到地里干了起来。休息时,他向农民们询问生活情况,帮大家算生活细账,冬天怎么安排,春荒怎么度过……大家越听越惊奇,想不到首长如此熟悉生活、这样体贴入微地关心他们。

密切联系群众、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任弼时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模范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本次小编为您带来的“党史”相关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有关“党史”的内容还有很多,希望大家能多多了解和学习。我们下期再见!